服务热线:138-16703164

站内公告:

欢迎访问DB真人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DB真人诚信永远不变。
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

你的位置: 首页 > 特色美食

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

2025-10-28 11:24:23  点击量:

  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郭九州 踏进一支神秘部队的肃宁子弟兵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角,有一座别具风格的边境城市——满洲里。它不大,但极其漂亮。远远望去,高低错落的俄式、日式建筑,花窗尖顶,石楼木屋,展示着强烈的异域风情。夏季,郊外群山连绵,白云缭绕,碧绿的草原像延展的湖水;冬季,市区红砖绿瓦,松掩雪盖,梦幻的城区如童话里的仙境。

  但是,这样的美景却被人为地破坏了。1969年3月,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三次入侵中国边界,后被我边防部队打的溃不成军,但仍蠢蠢欲动,犯我之心不死。于是,毛主席针锋相对,对全国军民庄严提出了“提高警惕,准备打仗”的号召。同期,位处边防前线的满洲里市,所有驻军迅速进入一级战备,紧张、肃穆的气氛笼罩整个市区。

  12月25日傍晚,来自冀中平原肃宁县的130位年轻士兵,踌躇满志在这里走下列车。他们正在东张西望,突然市区北郊的山头上有几架苏方探照灯刷地扫瞄过来,四周亮如白昼。偶尔,在城区的某个黑暗部位,还冷不丁地升起一颗信号弹。大家顿时紧张起来,仿佛走进了迷宫,一时不知所措。头戴大皮帽的接兵首长严肃地告诉大家:“这是苏军的探照灯和定时信号弹。满洲里是边城,下一站9公里,左侧是蒙古领土,右侧是苏联的城市后贝加尔,再往北5华里就是边境线。”听了这话,大家顿时紧张起来。正在这时,夜空里由西向东忽然旋转飘过一个硕大、晶莹的发光圆体。第二天敌情通报:那是苏联发射的军事探测器……

 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,这批肃宁兵懵里懵懂地来到了祖国的北部边城,走进了日思夜想的军营。

  肃宁人天生憨厚,既来之则安之,反正不能当逃兵。此后,大家编班入排,进入了紧张的新兵连训练。每天军号一响,队列、刺杀、瞄准、打靶,爬冰卧雪,跨壕钻沟,有时还突然搞夜间紧急集合,大家手忙脚乱,反穿衣服倒穿鞋,闹出了很多笑话。

  训练很艰苦,但生活却相当不错,大米、白面、小米、高粱米,吃饭管饱,吃没了炊事班再做。部队有牧场,连队有猪圈,基本上是顿顿有肉。没超过半年,肃宁入伍的这批兵,个个红光满面,身强体壮。假日组队走进市区,常引得当地姑娘们羞光侧目。

  部队的住房、办公条件十分优越,全部按照苏军的设计标准修建。譬如:办公楼里曾有舞厅,连队的营房内曾有女厕所,连干、排长、各班都是单独房间。就连部队文艺宣传队使用的乐器也很上档次:小号、长号、圆号、萨克斯、小提琴、手风琴等,民族乐器更为齐全。总之,部队的一切设施非常完备,受那个年代影响,“仿苏”的气息很浓。据记载,兵站营房建设之初,因建筑材料价格猛涨,原来的预算出现缺口。正巧,总长率团访苏时来到满洲里,听完兵站领导的汇报后,他依次来到部队的住地、换装场、执勤点和办公处视察。看到战士们有的住在学校,有的住在仓库,有的甚至睡在又潮又凉的砖地上,而站领导的办公处竟设在一个破闷罐子里。徐总长见状很动情地说:“天这么冷,劳动强度又这么大,现在不是战争年代了,必须马上解决。”之后,5个亿(旧币)的建筑款很快就拨付到位。

  这个部队的诞生原因也很特殊。1950年,为了抗美援朝,在空军司员刘亚楼等首长建议下,由海、空、陆三军的相关部门抽调部队人员组建,全称为:中国人民满洲里基地转运站。它的主要职责是:军用物资转运。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所使用的全部苏式装备,包括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印刷的人民币、核武器实验的模型等等,都是由这个部队秘密换装、转运完成的。

  六十年代初,为了援越抗美,部队转而又将苏联、罗马尼亚、保加利亚、匈牙利、东德、捷克、波兰等援越过境的军用物资,长途押运至中越边境的凭祥市转交越方。

  据记载,新中国成立后,这个部队是军队系统唯一的专业进口物资转运站,也是全国唯一参加过两次过境军事物资的接收、转运单位,而且全部是无偿。总之,“国际主义精神”在这个部队体现得淋漓尽致,包括中苏关系特别紧张的时期也没有停止。

  1970年3月,肃宁入伍的新兵训练结束后,除二连新兵转到吉林省白城市,参加总后白城办事处下达的国防军护路及施工任务外,少部分调到机关担任电话员、警卫员、炊事员、驾驶员等。其他的全部下到各连队,立即投入紧张的警卫、换装、押运任务。其中,下到四连的战士,当天夜里便全副武装进入小北山阵地,和衣而睡,日夜坚守,时刻准备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。

  几年间,有特长的肃宁兵陆续参加了部队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,如东谈论村的王瑞琪、王街村的王运舫、南关的杨东水、留善寺的李满仓等,被抽调到部队的篮球队、乒乓球队或宣传队后,经常去市里或外地参加比赛、演出并获奖。至1975年底,这批肃宁兵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  下到押运连队的战士,每次接受任务后,个个认真负责,英姿勃发,警卫着军列日夜兼程。从内蒙古满洲里至广西凭祥,需途经11个省市自治区、6个铁路局、大小车站500多个,历经寒带、温带、亚热带,展示了军旅豪情,尝尽了酸甜苦辣。每次他们警卫着军列途经保定、定州等车站时,无不望着百里外的故乡百感交集、思绪万千。

  担任押运任务的连队,根据军用物资的具体情况,派出的押运人员数量、押运时间的长短也相差很多。那个年代,文革风暴正盛,时常遇到拦截火车,所以给押运任务平添许多艰难。因为部队押送的是国外援越军用物资,一旦出现意外,顷刻捅到中央,涉及国际影响。例如,有次在凭祥交接时,越方突然在坦克里发现一张连队班务会记录纸条,后反映到中央有关部门。国务院的一位主要领导看到后非常不满,立即提笔批了四个字:咄咄怪事!所以,别的部队可以轻装押运,这个部队每次都是真枪实弹,文革期间也是如此。

  冬季押运,是最考验战士意志的季节,出发时身穿绒衣、棉衣、大皮帽,呼气如霜。随着气候变化,一路走一路脱,到达凭祥时已剩背心短裤,挥汗如雨。返回时程序倒流,一路走一路加衣服,回到满洲里后又重穿冬季装束。

  押运战士的伙食很好,每人每天补助1.2元(连队伙食费0.495元)。战士从凭祥返程时允许坐卧铺,途中在南宁、北京等可以休息两到三天。最多时,北京的廊坊头条总后招待所,曾聚有221部队近百位官兵。

  几年间,因为四个连队职责逐步轮换,肃宁入伍的士兵绝大部分都执行过押运任务,有的不止一两次,甚至十几次,最多的几十次。部队曾流传着一首《押运》打油诗:

  边防部队很艰苦,但肃宁兵个个都遗传着老区精神,无论是执勤、训练还是押运,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。

  2019年,满洲里市干部学院徐占信和原221部队部队的管春林、陆德祥、陆光明等几位老战友,经过精心组织、收集和撰写,出版了《满洲里与抗美援越战争》《满洲里兵站的记忆》《心系老营盘》等三部著作。书中,分别选用了肃宁入伍的张云州、郭九州两位撰写的文章。因为肃宁兵退役五十年之久,书中只零星记载了他们曾经带兵、训练、押运的简要信息,如城关镇苗街的苗银州、王街的金焕斌、河北乡南曹庄的齐凤祥、师素大王村的刘小仓等。

  至今,每当肃宁老战友们聚在一起,谈论或回忆起当年执行押运任务时,个个都激情四射、眉飞色舞。特别感到骄傲的是肃宁镇西泽城入伍的王秀军,他曾在与越南接壤的凭祥市执行两年军列接收任务,至今谈起那里的风土人情,这老兄仍滔滔不绝、如数家珍。可以说,在整个援越抗美战争中,这个部队官兵日夜奔波在万里铁道线上,经风见雨,立下汗马功劳。从当年越南大使、商务专员、商务参赞以及越南人民歌舞团,曾陆续到满洲里或部队进行慰问就可见一斑。印象最深的,是他们曾多次带来未经翻译的越南影片,湄公河两岸那缠绵、幽远的独弦琴声,至今还在耳边回响。

  那些年,因为本人经常不在连队,所以始终没机会执行押运任务。1974年2月中旬,眼看到了退伍的年限,突然一天盛定龙连长把我叫回连队,认真地说:这么多年你还没押过运,再不出去就没机会了。现在有个押送“45号”的任务,你把上级交给你的其他工作先放一放,带一个班出去吧,免得将来留下遗憾。盛连长1965年入伍,湖南湘潭人,和毛主席是同乡。每逢在连队俱乐部讲话,他那高亢激扬的腔调,常令人产生莫名的感动和错觉。

  “45”号是个军列代号。1965年4月,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访华时,两国首脑于4月5日重新签订了一个苏联援越过境物资的协定。根据这个协定的具体内容,我国对外称之为“45号”任务,主要押送苏方援越的防空“导弹”系列。一般情况下,别的军品需在满洲里换装到中方列车,但“45号”不用,苏方铁路属宽轨,只要在满洲里吊换中方车轮后即可原列通行。

  2月16日,在机关办好“满洲里至凭祥”的军人通行证后,我们一行8人押运小组便全副武装登车出发了。我和李文忠(城关镇梁庄人)为正、副组长,还有一位老乡叫张新文(城关镇张泽城人),其他5名是山西、吉林入伍的战士。

  押送“45号”的领导成员,通常由“苏方、总后、兵站、铁路”等单位派员组成,其中包括:翻译、厨师、列检、服务员等,并配有一节包括餐车、卧铺等设施的特别客车。每逢停靠大型编组站,里有警察,外有民兵,戒备森严,我们小组只负责检查货物的铅封、加固和安全状况。七天后,我们的专列顺利到达中越边境的凭祥市并圆满完成交接。之后,在兵站驻凭祥办事处战友的指点下,参观游览了中越边境上闻名遐迩的关城——友谊关。

  1970年至1975年,肃宁入伍的130位战友,无论调机关或是下连队,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,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六年间,肃宁兵立功获奖者不计其数,有多半数的战友都担任了班长或其他职务,

  在肃宁所有的战友中,最值得大家骄傲和自豪的,是曾在部队荣立二等功的城关镇王街村回族战友金焕彬。

  据记载,1970年8月10日,吉林省白城市档案馆突然燃起大火,瞬间烟火冲天。正在附近执行任务的金焕彬见火如听令,义无反顾冲进火海,将珍贵的档案一箱箱救出。由于火势太大,视线不明,最终金焕彬连同肩上的档案一同从三楼烧塌了的楼板中掉下来,烈火瞬间将他吞噬。当他醒来时,已经躺在部队321医院的重症监护室,炭黑色的皮肤被白色纱布一层层包裹着,他被严重烧伤了。金焕彬的英雄事迹传到白城市委,市领导派专人敲锣打鼓到部队为他请功。部队首长也专程从满洲里到医院慰问、探望,嘱咐医院给予最好的治疗。之后,经部队党委研究决定:给予不畏艰险抢救国家财产的金焕彬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。

  根据金焕彬战友的英雄事迹,部队“满疆红”报道组在省报、前进报、后勤通讯、呼伦贝尔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连续报道。

  1970年8月底,我被调入部队宣传队,也奉命编写了群口词《烈火英雄金焕彬》。之后,宣传队带着这个节目到内蒙的海拉尔、牙克石、扎兰屯、新巴尔虎旗,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和吉林省的白城、太平川等地,以及满洲里市的中苏人民友谊宫、扎矿俱乐部、铁路俱乐部等巡回演出,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和赞叹。

  1975年底,肃宁入伍的战友服役期已过六年,绝大部分即将退出现役。为了不留遗憾,大家纷纷到照相馆、部队机关办公楼前、北湖公园、市政府办公楼和苏联红军烈士陵园等代表性景点摄影留念。

  1980年8月,这个部队圆满完了成他的历史使命,按照的命令,完美退出了历史舞台。庆幸且感慨的是,作者本人成为了这个部队的最后一任连队指导员。之后,作者曾五次重返满洲里,但物去人非,曾经军歌嘹亮的兵站已属其他部队兵营。流光溢彩的满洲里,也蜕变为热闹非凡的边贸重镇。前年八一满洲里战友聚会,有幸见到唯一在当地扎根的河北乡战友张凤弟,虽已腰缠万贯,但言谈中他那思乡情结仍令人唏嘘不已。不过,今年9月18号的晚间,突然接到满洲里的电话:凤弟战友也走了......

首页 |景点介绍 |客房展示 |景点新闻 |路线推荐 |农家院 |特色美食 |活动专题 |在线留言 |联系我们

138-16703164

Copyright © 2025-2028 DB真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

地址: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金宇街道78号电话:0898-2402-1173手机:138-16703164

ICP备案编号:琼ICP备19143104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>